中国智造需要有中国匠人,海立筑一线技术人才培养塔尖
- 分类:综合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7-05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海立目前有高级工184人,技师41人,高级技师19人,区首席技师10人,这批拥有高技能的基层人才成为了海立生产制造一线的技术支撑,活跃在海立生产一线的各个条线上。多年来,海立不断探...
中国智造需要有中国匠人,海立筑一线技术人才培养塔尖
【概要描述】海立目前有高级工184人,技师41人,高级技师19人,区首席技师10人,这批拥有高技能的基层人才成为了海立生产制造一线的技术支撑,活跃在海立生产一线的各个条线上。多年来,海立不断探...
- 分类:综合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7-05 00:00
- 访问量:
新工业革命迎面扑来,中国制造2025出台,“智能制造”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海立作为一家大型制造型企业,也将进一步向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面对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系列调结构、促转型、抓升级的举措,让海立在创新转型之路上走得步步铿锵。但无论是互联网工厂,还是自动化升级,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为此,海立在人才培养上尤其注重对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并不断探索和创新一线技术人才培养的方法。
海立目前有高级工184人,技师41人,高级技师19人,区首席技师10人,这批拥有高技能的基层人才成为了海立生产制造一线的技术支撑,活跃在海立生产一线的各个条线上。多年来,海立不断探索和创新一线技术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并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海立发展特色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高”带“低”培养模式,就是技能高的员工带领技能低的员工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例如,海立动力学院利用“首席技师工作室”围绕企业生产的重点和难点开展的科研项目,发挥首席和高级技师的技术指导和引领作用,带动和鼓励一大批热爱技术、爱岗敬业的职工岗位成才,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推广先进经验和先进操作法。从2011年成立的第一个技师工作室 “周永平首席技师工作室”到如今,海立成立了7个技师工作室,其中市级3个,区级4个。这7个技师工作室各有特长,涵盖了从电机试制、压缩机装配与焊接、机械加工、加工分析、制冷与压缩机试验等多个领域。
“老”带“少”培养模式,就是高技能、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带领工作经验较少的员工的辅导学习模式,其中最典型的就属于开展多年的“高师带徒”活动。海立的高师带徒从2005年开始,截止到目前,共有375对师徒成功结对并签约,仅2017年就有55对师徒签约结对。此外,海立针对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开展的“双师”(工程师+技师)人才培养、也是一种“老”带“少”的模式。2016年,9名钳工技师、或高级技师与9名“大学生高级工”结成“高师带徒”对子,签订师徒带教协议并传授技艺;2017年,经考核后,已有8名学历本科以上的员工获得高级钳工资格,这也为海立今后开展的“双高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可谓是为高学历的人才打通了动手能力的“任督二脉”。
“外”带“内”培养模式,就是外委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方法来培养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并高度贴近行业特点。例如,委托上海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上海沪东中华职业培训中心、上菱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上海开放大学等培训机构,对钳工、电工、制冷维修工等专业技能进行培训。
对此,海立人力资源总监黄亚非表示,“海立正在向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海立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程度也会不断提高,这对技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并结合互联网思维,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才能跟上社会和企业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为企业创造财富,为人民创造更便捷的生活。中国制造需要有中国匠人!”
的确,从大环境来讲,智能制造时代,产品从过去的价格、数量、质量竞争发展到个性化定制和智能控制的竞争,中国制造要继续保持国际竞争力,急需注入“工匠精神”。近日,海立动力学院就专门为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举办了一次“手工制作”的活动,让技术骨干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对企业来说,海立由传统制造转型成智能“自”造,大量的操作工人被自动化机器人替代,员工从简单的重复劳动转变为“机器人的管理者”,智能制造让工人有更多时间钻研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和生产的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Copyright ©1992-2021 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5018182号-1